<strike id="jkjmo"><bdo id="jkjmo"></bdo></strike>

    <tbody id="jkjmo"><pre id="jkjmo"></pre></tbody>
    1. 無障礙瀏覽

      方山縣位于呂梁山西麓腹地,據《永樂大典》載:“地有方山,赤洪水出焉”,故以名縣。全縣國土總面積1434平方公里,耕地面積35萬畝,林地面積161萬畝。6鎮90個行政村。2021年常住人口11.2。

      方山縣歷史悠久,人杰地靈。早在新石器時代,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。戰國時期始置皋狼邑,屬趙地。西漢置皋狼縣,屬西河郡。西晉置左國城,屬西河國。北齊置良泉縣,屬懷政郡。隋大業三年(公元607)移良泉縣于方山,改名方山縣,至今有兩千多年建縣史。后幾經分合,1971年5月1日,恢復方山縣建置。這里有官至兩江總督的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,曾任中共太原黨支部第一任書記的山西早期共產黨員張叔平等。

      方山縣山青水秀,生態良好。全縣整體地勢為兩山夾一川,由東北向西南傾斜狹長分布,屬黃土丘陵溝壑區,境內平均海拔1300米。年平均氣溫7.9攝氏度,年降水量440-650毫米,無霜期90-180天。境內水資源總量達到1.09億立方,是呂梁市飲用水水源地。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41%,被譽為“呂梁后花園”。全縣擁有旅游資源單體191個,其中三級以上優質資源45%,有國家級4A級風景名勝區北武當山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左國城遺址、清代張家塔民居、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故居等28處,道教文化、廉政文化、匈奴文化、紅色文化等相互交融,底蘊深厚。

      方山縣區位獨特,交通便利。209國道貫穿南北,太佳高速橫貫東西,呂梁環城高速、呂臨鐵路穿方而過,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到640公里;大武機場已開通到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西安、廣州、重慶等十余條航線,全縣初步形成了“鐵、公、機”三位一體的立體交通格局。南部大武鎮、峪口鎮已納入呂梁市城市規劃范圍。

      “十四五”時期,方山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:堅持“一二四四”發展思路,即圍繞“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”一條主線,樹牢“綠色創新、開放崛起”兩個理念,聚焦“以打造名特優品牌壯大現代農業,以綠色智能開采推進工業轉型發展,以文旅深度融合推動示范區提檔升級,以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增進民生福祉”四項重點,建設“宜居、宜游、宜養、宜業”四宜方山,確保實現“十四五”轉型出雛形,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。

      2021年,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77.5億元,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.4億元,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.18億元,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60.2億元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0.7億元,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5877元、6737元。


      據本縣趙莊村和大坪村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鑒定,遠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在境內繁衍、生息。?

      縣境戰國時期始置皋狼邑,屬趙地,西漢置皋狼縣屬西河郡。西晉置左國城,屬西河國。北齊文宣帝天保三年(552)置良泉縣,屬懷政郡(離石)。北周靜帝大象年間增設窟胡縣。隋文帝開皇三年(583)改窟胡縣為修化縣,屬石州。隋煬帝大業三年(607)建方山縣。唐高祖武德二年(619)置方州,縣屬之。武德三年(620)州廢,改屬石州。貞觀十一年(637)方山縣治移往今古賢,仍屬石州,金宣宗貞祐四年(1216),縣治遷于積翠山。元世祖至元三年(1266)省方山縣,并入離石縣,屬石州。民國七年(1918)復置方山縣,屬冀寧道。民國二十六年(1937),屬第四行政公署。民國二十八年(1939)屬第二行政公署。民國二十九年(1940)晉西北成立抗日民主政權——山西省第二游擊區行署,縣屬四專區。民國三十一年三、四專區合并為三專區,縣屬三專區。民國三十二年(1943),西北行政公署改名為晉綏邊區行政公署,縣屬晉綏邊區三分區管轄。1949年2月15日晉綏邊區與陜甘寧邊區合并后設晉西北行署,下設4個分區,縣屬離石分區。9月,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,縣屬興縣專區。1952年7月1日,撤銷興縣專區,縣歸榆次專區。1954年7月1日與離石縣合并為離山縣。1958年11月10日中陽縣并入離山縣后,改名離石縣。1971年5月1日恢復方山縣,縣城設在圪洞鎮,屬呂梁地區。2004年5月,呂梁撤地建市,方山縣歸呂梁市管轄。?

      自然地理 社會環境 科教文衛 人口狀況 民族宗教 民俗風情 行政區劃
      美食之旅 秀美方山 賓館酒店 旅程推薦
        午夜福利网站
        <strike id="jkjmo"><bdo id="jkjmo"></bdo></strike>

        <tbody id="jkjmo"><pre id="jkjmo"></pre></tbody>